今年5月,我们参加了“健康笑夕阳”系列之一的九寨沟线旅行团。这是我们第一次随国内旅行团游览。在12天的时间里,我们乘火车从北京至延安、乘汽车从延安至壶口瀑布,然后至西安古城、从西安乘火车至成都,再从成都乘汽车到汶川映秀、松潘古城、九寨沟、黄龙、都江堰、乐山和峨眉山后,返回成都,从成都乘火车30多个小时后到达北京。此行可谓辛苦,除火车时间较长外,还要经受黄龙地区的高原反应,此外,行程中的团餐饭令我们仿佛体验了四十多年前在建设兵团时的感受,加之多次颇占时间的导向性购物,也十分令人扫兴。
然而,正是在这一条线上,我们不仅欣赏了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及都江堰的自然美景及科学与文化价值,而且从曾经的茶马古道、红军长征的路途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重建的道路上,加深了对古代川藏茶马古道的险阻、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和四川大地震后政府投入重建的感性了解和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认识。从这个意义上看,此次旅行是一次有价值的历史重温与学习机会。
一、 历史的重温与学习
1、遥望茶马古道、感悟经贸与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行驶在四川境内西北部从松潘到都江堰的岷山盘山公路和地震后建成不久的高速公路上,我们从车上的窗户向外望去,崇山峻岭、峭岩陡壁、山坡上弯曲、狭窄的破旧栈道仍依稀可见。导游告诉我们,那就是已弃之不用的古代茶马古道。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茶和西部边疆的马互换的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我国古代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同时又是自然风光极为壮观、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旅游线路。茶马古道分为川藏和滇藏两条主要路线。在我国境内连接川滇藏,在境外则延伸至不丹、尼泊尔、印度、直至西亚、西非红海海岸。以两条主线辅多条支线(此次我们从松潘到都江堰的路线就是支线,去年我们从成都入藏所走的从雅安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则是主线)的茶马古道,形成以滇藏川为中心,跨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的庞大的交通网络。[注1]在这片除了重叠山峦就是咆哮河水和雪山草地的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候环境中,多民族的商人们长年累月的行走于横断山脉狭窄陡峭的山间,跋涉激流、攀登雪峰,用双脚和马蹄踏出了崎岖绵延的商贸之道,现代人很难想象当时交易的恶劣环境与艰辛程度。
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尤为兴盛的“茶马互市”,因以食用牛羊肉和酥油为主的藏民对分解脂肪的需要和军队征战与民间耕种的汉人对马匹的需要而产生的互补性交易,持续了近千年的时间,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川藏、滇藏公路的修通,茶马古道才真正完成其历史使命。在这段漫长时间里,汉藏的商人通过茶叶、马匹、药材、毛皮、布匹与盐等生活用品的交换,不仅促进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贸关系和多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与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汉藏及其他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团结及地区的稳定。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的川藏线更是在地区发展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中华民族多元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茶马古道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之一,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很多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多年来致力于将茶马古道申请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并在积极赋予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倡导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古名为松洲),我们登上了海拔2849米的松潘古城。正是在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演绎了汉藏之间从冲突到通婚和好的历史事件,并见证了我们所熟知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通婚佳话。唐朝时,刚完成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因使者在松洲被唐朝官吏扣押,松赞干布亲自率兵二十余万攻打松洲重镇,但被唐军打败。返藏后,松赞干布仍不放弃向汉求婚。在经过了唐太宗对突厥、波斯、格萨和吐蕃等使者的考试和挑选后,最后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从长安启程,带着五谷种子、锄犁、丝绸等大量汉族的礼物与科学技术跋山涉水。在进藏路程中,松赞干布亲自到吐蕃东部边境的松洲迎接,并举行了隆重欢迎仪式。汉藏友谊之种由此播种。我们在松藩古城的前面,看到了巨大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石塑雕像。
今天我们思考茶马古道茶的现实意义,至少有两点:一是对茶马古道沿路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是与丝绸之路的相关性。虽然茶马古道是我国境内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而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线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但是也可以将茶马古道看作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我们在阿坝州茂县的一个丝绸销售中心,购买了品质高、手感好、且价格合理的蜀丝棉被。他们的产品80% 都是销售到欧洲的。今天我国积极实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除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外,也会促进“一带一路”的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瞻仰革命圣地,重温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此行中,我们参观了同样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松潘和革命圣地延安。而这两个值得纪念的地方,则恰恰是中国工农红军从分裂走向团结、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边缘到被确立的两个重要的转折点。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的松潘古城在红军长征的路途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松潘不仅在古代历史上因军事重镇和重要事件而有名,还因为中国工农红军在经历了爬雪山之后在这里进行休整,并从这里开始了过水草地,继续长征的艰难路程而被人们纪念。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央共召开过五次重要会议,而其中的沙窝和毛儿盖两次会议就是在松潘召开的。沙窝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在国民党胡宗南主力集结松潘,张国焘对红军北上发生动摇,延误了红军北上的行动,导致中央放弃了“松潘战役计划”。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1935年8月3日,中央召开沙窝会议。主持中央工作的张闻天在沙窝会议上做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决议草案报告》,毛泽东则就西北地区的封建势力弱、少数民族多,且对革命要求强的形势进行了补充说明。沙窝会议强调了红一、四方面军的统一领导与团结,同时也暴露了张国焘与中央的政治分歧。沙窝会议后,张国焘与中央的分裂行为加剧,造成对红军后方的威胁。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和战略,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8月20日召开毛儿盖会议,讨论红军主力的发展问题。毛泽东在会议上强调了红军向黄河东、向陕甘宁边界发展的理由。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议》。会议对明确红军主力发展方向,阻止张国焘分裂主义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会议之后,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穿过草地,继续北上。也正是因为松潘在红军长征中的积极意义,1988年,有邓小平亲笔题词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和“红军长征纪念馆”在松潘建成。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旅行团行程中,竟没有安排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这让我们感到很失望。
从1936年至1948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是共产党中共中央所在地。正是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中央红军在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在延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革命政府一道,领导全国军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拯救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在尽力争取和平民主的同时,积极准备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在延安的这十三年中,党中央系统的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也正是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中共中央召开了许多重要的会议,纠正了“左、右”倾错误,制定了一系列建党的路线和政策,确立了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为领导核心的党的领导。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和摆脱内战、实现解放全中国宏伟大业的摇篮和圣地。[注2]
在延安,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曾是中国中央旧址的杨家岭、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的枣园和曾是中共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旧址的王家坪。在那些空间狭小、家具简单的窑洞房间里,共和国的领袖们运筹帷幄,指挥弱小但坚强的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延安,每一处旧址,每一所房屋和每一个座礼堂,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许多重要的会议在这里召开、历史性的文献从这里产生。
正是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任弼时主持召开了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并以《愚公移山》为题致大会闭幕词。“七大”会议的宗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杨家岭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楼,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过了三十多次的讨论后通过;毛泽东所做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报告,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毛泽东在杨家岭的旧居曾经居住了五年(1938年至1943年)。在这段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毛泽东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重要著作。直至今天,这些著作对党的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正是在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王家坪,人民军队的领导制定了打破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在王家坪的旧居里,撰写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等军事著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在国民党大举进攻延安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等中央军委的领导们正是从王家坪,撤离了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程。
曾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全国解放后重建的枣园旧址,见证了共产党领导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然而,在延安时期开展的整风运动,是“毛泽东亲自领导的党内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也是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滥觞。”[注3]毛泽东在枣园中央书记处的小礼堂里,发表了纪念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讲话。毛泽东在他枣园旧居居住的两年间(1943-1945),撰写了《学习与时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与我们的方针》等许多重要的著作。也正是在这个二十多平方米窑洞里,毛泽东与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见面并签署了成立联合政府的五点建议。刘少奇在枣园的旧居里,起草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注4]我们在年青时都多次学习过这些著作,亲临延安,能够加深对这些著作产生背景与环境的了解。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1936年红军长征会师后在延安建立陕北根据地到1948年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这段时间内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所采取的战略,内容极为丰富,对于我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很有帮助。我们还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想象当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建立陕北根据地时,力量极其薄弱,与国民党雄厚的军事实力无法相比。然而,经过十三年的整顿、谋略和充实,已经完全具备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实力和信心。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战略意义是巨大的。瞻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革命历史,很有必要。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参观的地方有限,南泥湾、延安抗大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和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等,我们都未能前往,留下些遗憾。
3、参观地震重灾区,感叹重建成本与地震带人类居住的代价
我们此行中从成都到汶川映秀、从松潘古城北上到九寨沟、黄龙后,返回都江堰,一路上目睹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地震重建后的新貌。我们参观了受地震严重毁坏的漩口中学遗址,遗址前石刻大钟指针永久的停留在5月12日的14点28分。维持地震时原样的倒塌的教学楼和宿舍楼让人们领略了地震的严重与残酷。我们乘车从映秀镇穿过。40%的人口死于地震的映秀,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敞平整的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楼房和商铺、五年间,地震后的映秀浴火重生,焕然一新。导游介绍,地震之后,中央专门就迁移或重建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重建。全国各省对口支援每一个重灾区,映秀镇是广东东莞市直接援助重建的,他们正在将映秀打造成为温情的旅游小镇。
离开映秀,我们经汶川县城,前往地震的极重灾区—阿坝州的茂县。本来就很贫穷的以羌族为主的茂县,遭受了地震的严重破坏。然而,呈现我们眼前的则是一个个新建的寨子和新修的道路。当地的人民得益于全国人民对地震灾区的支援与重建投入。
一路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穿过一个又一个山体隧道,导游介绍说,从2008年地震到2013年的五年间,在通往成都的一段68公里的路段上,政府投入了38亿元,修建了22个山体隧道及11座桥梁。虽然这个数字并不一定很准确,但由此可见,国家对地震灾区的援助与重建投入的金额之多,在崇山峻岭的四川西部修建隧道和公路的成本非常之高。今天,我们能够快速安全的行驶在新修建的公路上,不必翻山越岭,真是得益于地震后政府的投入和重建。但是,处于地震带上的地区,是否应有逐渐减少居住人口的生态移民规划,而非简单的反复投入资金重建,与自然顽强抗争,导致人类无谓的丧生。这应是政府从长计议的大事。
4、 从壶口天堑瀑布想象抗战风云
在壶口瀑布,我们不仅见识了黄色瀑布的汹涌气势,而且在瀑布旁的沟壑岩石上,感受到黄河两岸的天堑悬崖之险峻。
黄河的东面是山西,西面则是陕西。在古代历史上,壶口天堑就是兵家的战场。春秋时期的秦晋两国、北魏时期以黄河为界的东魏和西魏、元朝时期蒙古军队与金朝以至明清时都曾在壶口发生过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半壁江山沦陷。在平津失陷后,日军又大举进攻晋北。为了保卫太原,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二战区司令部与八路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于1942年10月至11月先后与日军进行了著名的太原会战和忻口战役。但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忻口、太原相继失守,华北屏障不复存在。八路军从此转向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国民党设在距壶口十多公里的克难坡的第二战区司令部是阎锡山的司令长官邸。克难坡后山石亭前石柱上有阎锡山亲书的对联:左联为“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阅不尽千古英雄人物”;右联为“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横批是:“北天一柱”。可见黄河壶口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国民党军队驻守壶口天堑。咆哮的黄河、险要的天堑崖壁,阻止了日军逾越这天然屏障,从而使陕西未被日军占领。
在川西和陕北,大自然的残酷与美丽并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代的茶马古道、红军长征路程中的转折点和地震后重建的城镇与公路,不同年代发生在同一条道路上的历史事件,让我们重温历史,珍惜今天。
二、 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思考
此行中,我们在陕西和山西交界的壶口瀑布旁,感受了“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宏伟气势;在阿坝州九寨沟的自然风景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游览人间仙境中清澈透蓝的海子和美丽的瀑布;在海拔3600多米的黄龙喀斯特峡谷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遥望雪山、欣赏被钙化的泉水彩池和黄色“巨龙”山石;在大渡河、青衣江与岷江三江汇合处,近观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乐山大佛;在植被丰富、郁郁葱葱的峨眉山上漫步(与乐山大佛被共同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充分的呼吸含有高度负氧离子的绿色清新空气;在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观看无坝引水的奇迹,感叹我国古代官吏的为民造福业绩和科学家的智慧。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四十七个遗产中,我们此行中覆盖了四个。
1、 从九寨黄龙的五彩池水了解大自然奇观形成的原因
九寨沟和黄龙的风景之所以常年美丽,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如诗如画的碧蓝清澈的高原钙化湖水与五彩缤纷的滩流池水,在高耸的雪峰、巍峨的山峦和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中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
钙化湖水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源自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与地表水渗入到石灰岩下部后,形成浅层潜流。在地下水循环的过程中,溶解了大量石灰岩中的碳酸钙物质,一旦通过泉眼和岩石裂隙流出地表层,其水温升高或压力迅速降低,使二氧化碳气体溢出。太阳不同光谱的照射使富含碳酸钙的结晶吸收和反射后,呈现了艳丽的蓝绿色。同时,湖底的灰白色钙华、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注5]我们看到的黄龙五彩池和九寨沟海子的清澈蓝水,就是因为钙化导致池内水中植被郁闭度高、石灰化对悬移物质的固定作用,从而使水中悬浮物、有机物、浮游生物极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水是高剧毒的,无法饮用,只能观看和研究。又是一个大自然美丽与残酷并行的例子。
2、 从都江堰的建造看古代先驱的务实与远见
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工程奇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然而,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组成的将岷江水分流的工程,一直都在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惠及成都平原30多个县市的灌区。即使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两千多年的都江堰工程都完好无损。
导游分别在三个分流处给我们介绍了都江堰的功臣、蜀郡太守李冰组织率领人们建造都江堰工程的背景、设计与工程的作用。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对宝瓶口的修建。在对地形和水情进行实地勘探后,李冰决定凿穿坚硬的岩石山--玉垒山引水。但是当时火药还未发明。李冰组织人以火烧石山,通过让岩石爆裂,逐渐凿出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使高山分离。凿山的过程整整用了八年的时间。如果从省时省力的角度考虑,李冰完全可以找一个土山开凿,但是土山经受不了水流的冲击,会形成塌方,进而堵住山口,影响分流。但是,作为长远大计,李冰选择了开凿坚硬的岩石山。
直至今天,岷江之水仍然畅流于宝瓶口。八年的时间真是不短,但如果不用这八年的时间而取捷径的话,都江堰能够持续千余年的时间吗?联想现在很多政府官员为赶工程进度,不顾质量,草率决策的短期行为,导致很多工程(包括桥梁、公路和建筑)没建几年就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倒塌,需要重建。据介绍,2008年大地震中倒塌最多最惨的房屋是那些近几年才修建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先驱们执政务实的作风和远见卓识的决策。
3、 从乐山大佛的排水系统看当今的面子工程
体现盛唐文化的乐山大佛于公元八世纪落成在峨眉山的山岩上,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了。
在诺大的大佛面前,我们赞叹佛像的壮观和古代工匠精美的雕刻艺术。然而令这座露天大佛经千余年风雨而不被侵蚀、遍布大佛全身的内部排水系统也令人佩服和感叹。据有关资料介绍,大佛的排水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排地下水,一部分用于排表水。大佛的头部有三条横向排水沟,在衣领和衣纹皱折处、胸部的左侧和右臂的后侧都有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左右洞穴相通。胸部的袈裟造型与排水有机结合起来,将积水导入右腹部排水沟,最后通过大佛右脚外侧直接导入岷江。[注6]科学的排水、通风和隔湿系统,是大佛屹立千余年而不改颜容、不变体态、不被侵蚀的重要保护机制。
从大佛体内的排水系统,我们联想到当今众多的工程只重表面完工,对应该做,但是表面看不见的事情则能省就省,敷衍了事,导致很多工程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许多繁华的大城市一遇大雨,立刻水流成河,地下水道的工程完全失效。在这一点上,真是今不如昔啊。
4、 从我国旅游的旺盛需求看规范旅游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次参加国内旅行团,让我们对国内旅游业的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对规范旅游管理的必要性有了感性的认识。
首先是旺盛的旅游需求和旅行社的激烈竞争。我们所到之处的每一个景点,都是人山人海。5月并不是旅游旺季,但是游客之多,令人惊讶。在九寨沟和黄龙,不论是在景点,还是等待乘车或用餐,都拥挤不堪。据了解,我们在九寨沟的当天,游客达到3万人。(按规定,九寨沟每天游客不超过4万人)可以想象,在节假日,九寨沟会拥挤到什么程度。(还不考虑国家级领导人到访时的封路和封山及对游客的限制)在成都的街道上,发放旅游小广告的人蜂拥而至,把广告塞到你的手上。仔细将收到的十几份广告比较,却发现内容几乎雷同。不同的仅是旅行社的名字。可见旅行社的竞争之激烈。
第二是以购物为导向的行程安排降低了旅行的价值。以我们行程中参观的景点,都是自然景观美、文化价值高且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但是在行程中,导游却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购物(几乎是每天上午购物,下午参观景点)虽然不是强制性购物,但是占用了游客大量宝贵的时间,相应减少了对景点的参观时间。例如,我们到峨眉山,只是坐缆车到万年寺后即下山了。连金顶的影子都没看到,更不用说参观那些著名的佛教寺庙了。在松潘,路过红军长征纪念碑园和纪念馆,却没有安排下车参观的时间。更为遗憾的是,在从壶口向西安行驶途中,我们专程从高速下来在黄帝陵景区用午餐,但却不能到黄帝陵参观。导游并不在乎游客能否参观,而更在乎游客是否购物,她(他)能提多少成收入。
第三是旅游软性的服务质量需要提高。近年来,我国旅游景点的硬件设施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酒店的环境、厕所的设置和景点公交车的提供与管理都不比国外的差。但是软件的服务,例如导游的素质、景点的文字介绍材料的提供都还需要改善。此外景点门票的价格也需要规范,总体感觉,比国外的门票贵多了。我国有四十七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目上仅次于意大利(五十个)。从自然景观到文化价值,确实都是宝贵的世界遗产。但是我国的旅游行业更注重景点的商业价值,对其文化价值重视不够。一些景点虽然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却看不到世界遗产的标识。导游也因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较少提及。我国各地的博物馆馆藏十分丰富,国家投入也很大,且门票免费。但旅行社的行程安排中,都不会问津博物馆。在旅途中,导游津津乐道的是当地土特产品的介绍和推销。当然,这比那些在车上少言寡语,连当地基本情况都说不清楚的导游要好多了。此外,旅行团安排的团餐饭也常常是地点偏远、环境较差、旅行团集中、饭菜简陋的地方,给人一种有辱尊严的感觉。
整体而言,作为文明古国和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的旅游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些年来,国家通过立法和加强对旅游行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等方面,规范旅游管理。但是不尽人意的地方仍然很多,在人们收入迅速提高而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能相应提高的情况下,很多问题的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每一个旅行者都希望,每一次旅行都是愉快的和有收获的,而要实现这个愿望,需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
2015年5月31日
注1:参考云南财大彭玉娟的文章《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经典案例》
注2:参考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圣地延安》一书
注3:源自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一书
注4:源自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圣地延安》一书
注5:参考百度资料
注6:参考百度资料